-
真健康5周年 篤行致遠 未來可期 丨 2018-2023
真健康5周年 篤行致遠 未來可期 丨 2018-2023
都說一款杰出的產品背后總有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在手術機器人,經皮穿刺這一賽道,這家公司可能就是真健康。
一切都要從2018年3月開始說起…
彼時,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剛剛成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愿以科技賦能健康, 用創新助力驅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造福人類。
同年, 光學導航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樣機研發成功。接下來的幾年, 真健康公司開啟了“中國速度”,大踏步的向著目標前行…
2019
獲得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2020
4個核心技術、158項專利及軟著;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2021
完成臨床實驗;通過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22
取得產品注冊證書, 同年,手術陸續開展,榮譽與鼓勵紛至沓來-
· 8月 2022世界機器人博覽會
· 9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右肺尖段腫瘤消融
通過三維重建,明確病灶位置信息,合理設計穿刺路徑,輔助醫生實施精準穿刺
· 11月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肺結節穿刺活檢
光學導航下經皮穿刺機器人規劃穿刺路徑,定位病灶,輔助醫生完成精準穿刺,一針到位
· 11月 “香港科大-杰瑞集團”2022【人工智能】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 冠軍
· 兩項獲批科研項目
“肺部等軟組織穿刺手術機器人產品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斬獲科技部“十四五”重點專項-“智能機器人”研發計劃
“CT引導下肝臟腫瘤消融治療手術輔助系統的研發”課題于2022年底通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AI+健康協同創新培育”立項審批
從創建之初到現在團隊研發實力得到認可,真健康團隊吸引了眾多985、211等高校碩、博士加入。目前團隊已擁有大量醫工復合型人才、臨床專家及豐富渠道的營銷人員。
2023
過往的沉淀與積累讓我們在2023新年伊始,就強勢出擊-聯手福建協和胸外科陳椿主任團隊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引導下的微波消融術。開創了福建省胸外科經皮穿刺肺部結節微波消融的智能機器人診療技術先河, 填補此類技術在福建省內的空白。
過往的5年,地球上的人們為這個世界操碎了心-疫情、安全、自由、權利…其實人們想要的就如真健康公司的名字一樣:對生命健康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追尋。
一路走來,真健康收獲了研發的艱辛也嘗到了攀登的辛苦,但這一切在聽到醫生對產品價值肯定的時候, 在看到又一個病患痊愈后的喜悅時,又算得了什么。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所有將來,皆為可盼”。在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領域,讓我們一起期待真健康人書寫出更多傳奇!
2023-03-16 14:28:00 新聞動態 -
真健康助力 AI賦能 穿刺手術機器人在茂名市人民醫院首秀成功
【轉載自茂名市人民醫院官方微信】
AI賦能丨開眼界! 穿刺手術機器人在茂名市人民醫院首秀成功
2023-03-06 13:50:00 新聞動態 -
真健康開年鉅獻!福建協和全省首例! 陳椿教授團隊開創省內TH-S1機器人“帶路”微創技術先河!
【轉載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官方微信】
新年伊始,我院胸外科陳椿主任、鄭斌副主任團隊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引導下的微波消融術。開創了福建省胸外科經皮穿刺肺部結節微波消融的智能機器人診療技術先河,填補此類技術在省內的空白。穿刺手術機器人引導下診療技術具備微創、安全、高效、精準、并發癥少等特點,給肺部結節患者帶來福音。
---快準優!機器人引導微波消融顯生機--- 52歲的陳先生在采石場工作數十年,6年前已確診“塵肺”,在家人的建議下他于近日來到我院體檢中心做了全面檢查,檢查結果發現,陳先生右肺下葉磨玻璃影(GGO),考慮可能是腫瘤,體檢中心建議陳先生盡快去胸外科就診。
團隊綜合評估,認為陳先生有“塵肺”病史,肺功能差、肺氣腫嚴重,平日活動受限,無法耐受大型手術。“該患者肺質量差,對穿刺精準度要求非常高。傳統穿刺活檢方式很可能引發氣胸等并發癥,甚至會導致其治療失敗?!?/span>陳椿主任醫師說,他們決定采用TH-S1機器人引導下經皮穿刺微波消融術為老陳進行治療。
胸外科鄭斌副主任介紹 “目前,協和醫院是福建省唯一一家擁有并使用TH-S1機器人的醫院,能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span>
微波消融手術能有效治療又對肺功能影響小,同時兼顧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既能有效提高手術質量,降低手術風險。TH-S1機器人是目前國內首個具備導航、定位功能且適用于肺部的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它能全面解決可能由各種因素而影響穿刺精度的問題,具備“一針準”效率高、穩定、精準、安全、并發癥少等特點。
▲陳椿主任、鄭斌副主任團隊通過TH-S1機器人
分析病情、設計穿刺
---術后五分鐘!5旬患者自行走回病房--- 手術全程用時半個小時,過程十分順利。陳先生術后無出血、氣胸等并發癥發生,治療效果達到理想目標。術后五分鐘左右,陳先生無不適癥狀,自己行走回病房。次日上午,陳先生已出院返家,與家人共度春節。
▲陳椿主任、鄭斌副主任團隊通過機械臂
穿刺位置引導,完成微波消融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機器人逐漸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微創技術得以實現。微波技術有著安全、高效、創傷小、恢復快的技術特點,將原本復雜、難度高的術式,轉變為安全、高效、更經濟、更易普及的術式,其中腫瘤微創消融發展尤為迅速。
協和胸外科會一直秉承著為患者真正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為患者帶來安全、有效、科學的診療技術。
2023-01-29 12:00:00 新聞動態 -
TrueHealth 斬獲2022‘未來財務先鋒’評選【年度新銳獎】!
5月12日,在“甦·新商業論壇”上,由《財經》雜志與未來財務人研究院主辦、合思戰略合作的首屆「未來財務先鋒」評選獲獎名單揭曉。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年度新銳獎】!
本次評選為期4個月,經過獎項征集、企業調研和專家評審等過程,依照“行業領先、創新賦能、價值放大、實施成果”四大維度為考量,聚焦降本增效、業財融合等關鍵指標,以嶄新的視角和企業最佳實踐出發,旨在發現為企業真正創造價值,并對財務數智化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的未來財務先鋒。
本次評選包括年度大獎、年度典范獎、年度新銳獎、年度創新獎等類別,獲獎的企業包括海爾集團、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日立電梯、新希望乳業、中影股份等企業。
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著對企業運營數據數字化技術的有效運用、創新的財務管理手段, 不斷賦能內部流程與管理創新, 獲得專家評審團的一致認可。在以《財務數智創新與發展之道》為主題的未來財務先鋒圓桌論壇中, 公司CFO兼董事會秘書蔣德啟先生受邀分享了財務數字化工具對企業的價值。
伴隨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對現代化、創新的財務管理體系的需求與日俱增,但高需求的背后,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通過本次評選的參與, 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可以通過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的財務管理手段,賦能內部流程與管理創新,實現業財融合。
未來,我們將繼續鞏固夯實財務數字化的實施成果,讓智能化的財務手段與信息更好的幫助公司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為公司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助力!
2023-05-22 15:54:00 新聞動態 -
捷報頻傳!恭喜真健康斬獲?科技部“十四五”重點專項
真健康斬獲
科技部“十四五”重點專項 助力穿刺手術機器人研究
近日,國家科技部通知,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真健康”),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機構院校共同申報的“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項目“肺部等軟組織穿刺手術機器人產品研發與示范應用”正式獲批!本次獲批項目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項目牽頭單位,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何建行院長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共同與“真健康”等機構院校圍繞肺部等軟組織穿刺核心技術的開發與產品化,臨床應用推廣等領域進行合作。
目前,針對肺、肝和腎等軟組織臟器的穿刺手術是當前臨床最重要的診療手段之一,具有廣泛的患者人群。但是,由于常規方法依賴于術者的臨床經驗,存在徒手操作精度低、學習周期長、并發癥風險等問題,無法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對于同質化精準醫療的需求。此次獲批項目擬在真健康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產品開發的基礎上,突破肺部軟組織穿刺交互建模與虛擬手術、醫學影像處理與機器人術中導航、穿刺機器人精準安全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發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臨床適應性的肺部等軟組織穿刺手術機器人產品,從而推動其臨床應用規范化體系的建立,提升我國軟組織穿刺診療效果與服務水平,填補機器人輔助軟組織穿刺領域空白。
“十四五”規劃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今后5年的規劃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方向。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近年來機器人已經成為政策聚焦點,以《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和《“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為代表的一系列相關政策規劃明確了技術研發方向并構建出產業發展藍圖,成為推動我國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助力。
真健康將以此為指導,基于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深入落實醫療創新和產業化發展,以國際視野和本土智慧打造國產高端醫療設備,造福廣大患者和醫生。
【完】
2023-02-02 10:21:00 新聞動態 -
行院企合作之船 揚AI未來之帆
真健康聯手解放軍第五醫學中心、航天中心醫院共擔AI創新項目重大課題
由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核心技術開發承擔單位,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航天中心醫院共同申報的“CT引導下肝臟腫瘤消融治療手術輔助系統的研發”課題于2022年底通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AI+健康協同創新培育”立項審批。
圖像引導的經皮穿刺手術是對多種腫瘤進行診斷和微創治療的重要手段,即在超聲、CT等醫學圖像的引導下,將穿刺針經皮刺入軟組織病灶靶區進行活檢取樣和消融治療等操作。相比于開放性手術,其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并發癥少、恢復快和費用低等優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肺、肝、前列腺等軟組織器官的臨床診療中。但是傳統的肝癌消融治療需要根據圖像和臨床經驗確認消融針入針點、穿刺角度和深度等,同時由于患者呼吸運動帶來的病灶空間位移等影響,導致消融治療效果差異較大、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該項目擬研發CT引導下肝臟腫瘤消融治療手術輔助系統,利用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組織器官及病灶自動分割等核心技術,實現針對肝臟腫瘤的精準輔助消融,提升后續診斷、治療操作的質量,同時提升效率、減少并發癥。尤其是對于經皮消融治療經驗欠缺的臨床醫生,該項目成果能夠幫助其安全、快捷地完成肝臟腫瘤的穿刺及消融,令經皮穿刺診斷和治療方法得以更廣泛、更充分的臨床應用,并對降低醫療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AI+健康協同創新培育”項目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臨床需求為導向,重點資助人工智能診療、創新藥物和數字醫療等產品的研發。該項目的獲批意味著在以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產品研發這一方向下,真健康所在的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這一領域,未來對臨床治療決策、手術規劃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2023-01-30 14:38:00 新聞動態 -
世界癌癥日丨共同抗擊癌癥病魔
世界癌癥日是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于2000年發起,活動時間定于每年的2月4日。世界癌癥日旨在通過提高對癌癥的認識和教育,敦促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個人采取行動防治該疾病,預防每年數以百萬人的死亡。2023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癌癥日”的活動主題為“縮小護理差距Close the Care Gap”。
世界及中國癌癥死亡數據
根據世衛組織WHO最新統計表明,2020年全球癌癥死亡病例996萬例。其中,肺癌仍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數為180萬,占癌癥死亡總數的18%,遠超其他癌癥類型,位居癌癥死亡人數第一。
在我國,肺癌死亡多達71萬人,占癌癥死亡總數的23.8%,同樣占癌癥死亡人數首位。造成這樣結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對肺癌的篩查認知不足,導致很多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從而失去根治的機會。
提高肺癌生存率,真健康穿刺手術機器人能做什么
隨著中國的經濟、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手段的進展,人們對肺癌早診早篩及早期肺癌先進治療方式的重視程度提升,國家層面對腫瘤臨床診治的規范化和同質化推廣應用更加重視,真健康穿刺手術機器人應時代而生,在肺癌早期的精準診斷中利用影像AI以及手術機器人優勢,在腫瘤穿刺活檢、腫瘤局部消融治療、肺癌胸腔鏡術前 CT 定位等治療中發揮重大作用-提升手術精準性,是首個完整意義的光學導航穿刺手術機器人,全面解決影響精準穿刺的各種問題,例如呼吸、患者運動、病灶體積小、位置深等、適用于全軀干病灶穿刺導航定位的智能化系統。
它擁有智能影像分析及穿刺計劃系統、光學導航系統、6軸機械臂定位系統及呼吸追蹤系統,具備“一針準”效率高、穩定、精準、安全、并發癥少等特點,實現對胸部病灶通過經皮穿刺的路徑,完成診斷和治療的技術平臺。
目前,真健康TH-S1機型已在多家醫院開展了臨床工作,效果斐然。它的智能影像分析及穿刺計劃系統進行肺部三維重建、病灶分割,設計穿刺路徑,精準避開肋骨和較大的血管,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通過機械臂系統,穩定、精準地完成手術穿刺, 為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世界癌癥日不僅僅是日歷上的一天,它的存在讓真健康這樣的醫療科技企業使命感油然而生-“無需揚鞭自奮蹄”, 在醫療機器人領域奮楫前行!
2023-02-04 07:37:00 新聞動態 -
醫療機器人在診療中的應用現狀
隨著國家對肺癌早篩越發重視,人們自我體檢意識提高以及低劑量胸部CT 的 普及,越來越多的肺部小結節得以被發現。安全、精準、高效地對肺結節早診早治, 成為迫切的需求。
2022-06-10 14:26:00 新聞動態 -
真健康榮邀參加2022年世界機器人博覽會
8月20日,2022世界機器人博覽會開幕式在京舉行。本屆大會以“共創共享·共商共贏”為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共設置論壇、博覽會、大賽三大板塊以及系列配套活動,得到了24家國際機構支持。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手術機器人正式在該大型專業展會登臺亮相,引起各方關注。
通過真健康各部門伙伴的通力協作和努力付出,本次博覽會順利展出。在展覽期間真健康“軟組織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許,紛紛表示“科技可以創造奇跡,更能挽救生命,真的了不起”。國家科技部及工信部領導參觀到真健康展位時,也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一致的好評。
此次大會論壇由一場開幕式、三場主題峰會、四十余場專題論壇及配套活動組成,以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互動的方式進行,共邀請到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重量級嘉賓,分享機器人領域前沿學術成果和發展趨勢,激發未來智能社會暢想。在此次大會的論壇中,真健康CEO仝文斌在“投創之星”機器人技術與產業優秀項目路演中進行了精彩演講,收獲了各位評委的積極回應和熱烈掌聲。在2022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的閉幕式上,本次大會特邀領導為真健康公司CEO仝文斌頒發了《Top10投創之星》獎。
會后真健康公司CEO仝文斌受邀中國工業報、China IT、科技創新與品牌等媒體接受采訪。在與中國工業報交流中,仝文斌認為,相較于傳統徒手穿刺,利用機器人進行穿刺手術還具有兩大優勢:一是機器人具備很高的穩定性。任何醫生都會出現疲憊的時候,生理性的疲憊可能造成手術精準性出現偏差,而機器人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客觀與標準化,能大大縮短臨床醫生的學習曲線,提高手術安全性。二是機器人可規劃出更優的手術方案?;贏I系統,設備能提供幾十套甚至上百套方案,然后從中篩選出一個最優的方案。
據仝文斌介紹,真健康公司未來將打造腫瘤的微創診療閉環平臺?!拔覀儗⒁匀斯ぶ悄芗坝布撔聻榛A,專注穿刺導航定位和手術治療機器人的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實現精準醫療。聚焦腫瘤的診斷與微創治療,助力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p>
2022-08-25 14:44:00 新聞動態 -
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分析,市場需求促進行業快速增長
機器人產業作為新興制造服務業,受到多重驅動因素的影響。從長期來看,政策指導、技術突破、人力成本提升、智能制造轉型需求、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關注等幾大關鍵因素,共同推動了我國機器人產業進入階梯式上行新階段。未來將有更多機器人產品開始替代人類完成越來越復雜的工作,并逐漸滲透進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及驅動因素有如下:
1、國家政策助力機器人產業補強短板,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從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 2025》,再到去年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發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機器人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笆奈濉逼陂g,為應對RV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國家開始引導各參與主體重點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同時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建立健全機器人行業標準體系,加快急需標準研究制定,加強標準應用推廣;此外,國家重視建立健全創新體系,發揮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的作用,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成果轉化。
2、新興技術發展,機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IoT)、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新一輪融合創新發展浪潮。感知、多模態人機交互等智能化信息技術不斷成熟,為智能機器人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先行企業的探索下,擁有諸多新興信息技術賦能的智能機器人產品相繼落地,并逐步打開了C端消費市場。在機器人行業良性競爭的環境下,為打破國外核心技術壟斷,國內企業也加快了自主研發進程,如傳感器、伺服系統、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突破,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已成為大勢所趨。國內集成電路行業,如半導體IGBT等多類精密電子元器件加工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國內已出現一批代表性企業可與外資品牌相抗衡。通過多元化品類研發與創新,持續迭代提升智能性,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國內頭部品牌逐步向全球頂尖機器人公司邁進。
3、社會生產需求推動機器人替代人工,實現廣泛應用
我國社會面臨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加之新冠疫情蔓延,諸多社會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助推了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各領域的應用滲透。在商業化進程中,機器人具有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避免生產事故且可在惡劣環境中工作等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機械、航空航天等行業中。各行各業通過推廣使用機器人產品,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將勞動力從繁瑣重復的單調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高級的生產作業。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刺激了工廠為解決“用工荒”而提高生產自動化的需求,無接觸配送等服務也助推了服務型機器人產品銷量提升。從長遠來看,此次疫情深化了市場對機器人產品價值的認知,為機器人行業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此外,人們對精神及心理方面的訴求日益提高,也促使陪伴、康養類機器人產品問世。綜上可見,未來“機器人換人”這一趨勢將在更多細分領域持續深化發展。
4、資本助力機器人產業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化、多層次發展
技術和資本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兩大驅動力,任何一輪硬件生產技術創新,必然需要資本市場支撐,而資本市場中長期投資收益來自于對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把握及市場需求爆點分析。目前全球機器人行業發展向好,處于各大機構下一步重點投資布局風口。我國機器人產業資本市場也在一眾新興產業里穩步扎根,嶄露頭角?!百Y本+科技+孵化”的緊密融合,打破了傳統的“技術-產品-市場-收益”的運作規則。智能制造業單向線性發展,在資本杠桿的運作下,向著結構化、多層次發展模式轉變,推動機器人產業進入資本聯動、跨越增長的新時代。
機器人產業鏈全景圖
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研發與生產、中游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和下游各行各業應用領域等三方面:
上游核心零部件:機器人產業上游主要包括各類零部件廠商,提供機器人生產中需要的核心組件和功能模塊。從成本角度方面看,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零部件 是工業機器人成本占比較大的部分。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核心機器人零部件研發制造的技術水平仍處劣勢,多數產品依然以初級應用為主。隨著近年來國產機器人自研水平的提升,雖然外資企業仍然占據主要市場份額,但國內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企業逐漸 向上游零部件的產研方向發力,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優秀本土企業,逐漸打破外資企業壟斷技術與產品的不利局面。
中游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涵蓋機器人本體制造商以及面向應用部署服務的系統集成商。其中,本體制造商在機器人本體結構設計和加工制造的基礎上,通過集成上游零 部件實現機器人整機的生產;系統集成商則成為連接生產企業和客戶的橋梁,通過面向 具體用戶需求的定制化集成開發,實現機器人在特定場景中的實際部署。
下游應用領域:機器人產業下游主要由不同領域的企業客戶和個人消費者組成,共同形成巨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用戶從傳統工業企業向不同賽道的服務業領域快速滲透。
我國機器人產業鏈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人機協作機器人、云智能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手機機器人產品不斷涌現,運用領域快速拓展,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也在持續提升。但由于起步晚且技術積累不足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如核心技術尚待突破、高端供給需求仍然不足、應用領域有待拓展、法律法規體系亟待完善等,總體依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期待未來會有“量”與“質”同步飛躍!
2022-06-10 14:49:00 新聞動態 -
不開腹、不流血、手術時間短,腫瘤微創消融是早期肝癌根治方法之一
(健康時報記者毛圓圓)“國際上被列為肝癌根治性治療方法有腫瘤微創消融、外科手術切除和肝移植。精準微創消融手術是實體臟器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場重大革命?!北本┯影册t院腫瘤微創介入中心主任、中國腫瘤微創治療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鄭加生談到。
11月6~8日,由國家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暨中關村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北京醫師協會介入??漆t師分會、北京佑安醫院等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微創介入醫學學術大會(2020 CMIC)暨微創診療新技術培訓班、聯盟年會和第四期全國腫瘤消融治療技術高級培訓班”在京召開。
國家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鄭加生教授作為大會主席致歡迎辭
鄭加生教授介紹,精準微創消融手術包括多種手段:射頻消融開展時間較早,安全性高,臨床大多用于中小腫瘤消融;微波消融腫瘤速度快,臨床常用于小腫瘤及較大腫瘤治療;氬氦刀冷凍消融多用于鄰近骨骼及膈肌部位的肝癌,治療時,可以顯著減少患者的疼痛。
影像引導精準微創消融實現了手術不用開腹、不流血的精準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患者正常組織幾乎無損傷,對機體免疫系統和應激系統的打擊輕微,多影像引導精切界定腫瘤邊界,根據腫瘤形態、大小、數量、侵犯范圍實行適形精確布針,實現精準消融清除腫瘤,CT、MRI 引導可實現精確解剖性肝段、肝葉消融術。
就單發小腫瘤一般手術全過程僅需半個小時,較大腫瘤可適當增加消融治療布針數量和消融治療位點,即可完全精確消融腫瘤。精準微創消融手術越來越被更多的醫生采納,這種顛覆性的新型微創手術治療模式使更多的肝癌患者獲益。
據悉,本次會議還舉辦了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肝癌項目“一、十、百、千、萬工程”啟動儀式;國家腫瘤微創治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與北方健康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金融家投資集團、方鼎新創國際認證中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22-06-10 14:49:00 新聞動態 -
影像引導下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21年版)
摘要
影像引導下熱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IGTA)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的治療,每年治療例數迅速增加。為了IGTA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的規范和發展,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消融治療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腫瘤消融治療技術專家組、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消融治療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腫瘤消融學組,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在2014年版和2017年版“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專家共識”基礎上,討論制定了“影像引導下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21年版)”。主要內容包括:(1)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流行病學情況;(2)IGTA概念和常用技術特點;(3)IGTA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技術操作規程、適應證、禁忌證、療效評價和相關并發癥。
一、前言
(一)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流行病學2020年全球肺癌新發病例約為220萬,因肺癌死亡180萬例。在世界范圍內肺癌發病率雖居第2位,但病死率仍高居首位。在我國肺癌發病形勢更加嚴峻,2020年中國新發肺癌82萬例,因肺癌死亡高達71萬例,分別占全球的37.0%和39.8%。原發性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分別占85%~90%和10%~15%。對于早期NSCLC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種原因,1/4~1/3的患者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治療。對于無法手術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是SBR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許多新的局部治療方法應運而生,包括影像引導下熱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IGTA)治療等。IGTA已經應用于早期NSCLC的治療,而且每年治療NSCLC患者的例數迅速增加。肺部轉移瘤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肺部是腫瘤轉移的第2位常見器官,幾乎1/3癌癥死亡患者都存在肺部轉移,肺轉移腫瘤中上皮來源的腫瘤、肉瘤、生殖系統腫瘤、惡性黑色素瘤和其他腫瘤分別占到43%、42%、7%、6%及2%,目前已證實IGTA是治療肺部轉移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制定指南背景2014年、2017年在國內先后發布了兩版“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專家共識”(下簡稱“共識”),該“共識”已成為行業內的主要參考標準?!肮沧R”的英文版(expert consensus workshop report:guidelines for thermal ablation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lung tumors)先后于2015年、2018年在Thoracic Cancer和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上發表,在國際上被譽為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的兩大共識之一。共識的發表為我國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國際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熱消融在我國屬于限制性醫療技術(《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范(2017年版)等15個“限制臨床應用”醫療技術管理規范和質量控制指標》——“國衛辦醫發〔2017〕7號”),為了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技術,融合國內外先進的“精準醫學”概念和適應腫瘤消融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臨床腫瘤微創技術的進步,更好加強國內外各醫院肺癌微創診療專業之間的交流,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消融治療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腫瘤消融治療技術專家組、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消融治療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腫瘤消融學組,組織國內本領域知名專家,在2014年版和2017年版共識基礎上,討論制定了“影像引導下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21年版)”(以下簡稱指南),為IGTA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2022-06-10 14:43:00 新聞動態 -
穿刺活檢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嗎?
小志29歲,單位體檢時發現肺部有4cm×3cm的節灶,要不要切除家人舉棋不定,醫生建議做穿刺活檢,明確診斷后再確定治療方案,但小志的媽媽擔心像別人說的那樣,穿刺會破壞原本完整的病灶,還有穿刺針可能帶出一些病灶里的細胞,這些病變的細胞有可能因此擴散,導致病灶擴散。穿刺活檢真的會導致癌變細胞擴散嗎?記者采訪了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魏清柱。
魏清柱表示,穿刺活檢是很多疾病規范治療的前提,在臨床上有些病人由于對活檢的意義和目的不甚了解,甚至有些患者道聽途說,害怕穿刺活檢時會引起癌腫的種植和擴散而心存疑慮,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活檢,因此延誤診斷和治療的患者確實不少。
穿刺活檢是怎么回事?
活檢的全稱為活體組織檢查,是通過手術方法在病變部位鉗取、切取部分或全部腫瘤組織或利用穿刺在病變部位吸取等方法,穿刺活檢一般是指穿刺針在超聲或者CT引導下到達病變部位并取出一小塊病變組織,制成病理組織切片或細胞涂片后用顯微鏡檢查的一種方法。病理診斷是最準確的診斷,是公認的金標準,其診斷價值遠遠高于血液生化、影像學檢查的診斷價值,具有其他檢查無法替代的確診價值。因此,對于不能判斷性質的病灶,必須通過穿刺活檢確診,明確病灶性質后,醫生才能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有針對性地治療。目前臨床上,穿刺活檢最常用在鑒別腫瘤的性質上,這是制定腫瘤患者治療方案的前提。
會引發病變細胞擴散嗎?
臨床上,病人一聽要做穿刺活檢,很多都心存疑慮,問醫生,穿刺活檢會不會破壞本來完整的病灶,導致病灶破裂病變細胞擴散加速,或者穿刺針在穿刺病灶后取回的過程中將針表面的病變細胞殘留在健康組織里,引發病變細胞的多處種植。
魏清柱表示,從理論上講,對病灶(特別是腫瘤類)的任何刺激,包括針刺、切除、取活組織或其他檢查,以及麻醉藥物注射,甚至用力揉搓和擠壓等,都可能造成癌細胞的脫落和擴散、轉移。穿刺時的細針進入病灶后再拔出,可能會使針道中沾染少量病變細胞,有人對細針的外壁作涂片觀察,在一小部分病例中,確實找到了病變細胞,因此病變細胞沿著細針通道擴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可能性引發病變細胞種植和擴散的幾率很小,并且目前醫生都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避免這種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對于不具傳染性的病灶細胞或者良性腫瘤,穿刺活檢是肯定不會發生播散和轉移的,對于具有傳染性的病菌細胞或者惡性腫瘤,醫生會有針對性地處理?;顧z結果為傳染性病菌,醫生會馬上用藥控制病菌的發展,病菌可很快被殺死,沒有轉移的可能。
患者最擔心的是可能發生轉移和擴散的惡性腫瘤,如果檢查結果為惡性,醫生會馬上為患者切除穿刺針通道周邊的組織,避免癌細胞種植的發生,另外,醫生會很快給患者用上化療或者靶向藥,有針對性地殺死原發腫瘤,這個過程中,隨穿刺針道脫落的癌細胞是經受不住藥物的強大攻勢的,很快就會被殺死。
2022-06-10 14:43:00 新聞動態 -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怎么一回事?
1.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
通過影像學引導技術(超聲、CT/MRI)將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直接植入到腫瘤靶體積內或腫瘤周圍,通過放射性核素持續釋放低能量的γ射線,使腫瘤組織遭受最大程度的輻射損傷和破壞,而又不會造成正常組織的損傷,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目前臨床常用的永久性植人治療粒子的放射性核素為碘-125、金-198和鈀-103,其中碘-125應用最廣。
2.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適應證
目前國內粒子植入治療應用較多的惡性腫瘤包括:前列腺癌、腦腫瘤、肺癌、頭頸部腫瘤、胰腺癌、肝癌、腎及腎上腺腫瘤以及眶內腫瘤(惡性黑色素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等)、軟組織腫瘤等,其適應證主要有:
1. 經病理診斷的惡性實體腫瘤。
2. 直徑7cm以下的實體病灶。
3. 局部進展期腫瘤,用粒子植入需結合外照射等綜合治療措施。
4. 局部進展難以用局部治療方法控制,或有遠位轉移晚期腫瘤,但因局部病灶引起嚴重癥狀者,為達到姑息治療目的,也可行粒子植入治療。
5. 術中肉眼或鏡下殘留腫瘤病灶。
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防護要點
?。?)工作人員的放射防護
操作前要穿戴好防護用品。主要操作人員應穿鉛防護衣,戴鉛手套、鉛玻璃眼鏡、鉛圍脖等。防護衣厚度不應小于0.25mm鉛當量。對性腺敏感器官,可考慮穿含0.5mm鉛當量防護的三角褲或三角巾。
操作人員應站在屏風后分裝粒子,屏風上方應有1mmPb的鉛玻璃。分裝過程中使用長柄鑷子(30cm),輕拿輕放,避免損傷或刺破粒子,禁止直接用手拿取粒子。拿取粒子應使用長柄器具(如鑷子),盡可能增加粒子與操作人員之間的距離。
在實施粒子手術治療前,應制定詳細可行的實施計劃,盡可能縮短操作時間。在整個工作期間,應快速完成必要的操作程序,所有無關人員盡可能遠離放射源。
手術結束后應對手術區域進行檢測,以排除粒子在手術植入過程中遺漏的可能。
(2)患者的放射防護
植入粒子術后的患者,應當在植入部位對應的體表進行適當的輻射屏蔽。術后患者病房,除醫護人員外,其他無關人員不得入內。醫護人員查房,家屬成員如需長時間陪護應與患者保持 1m以上的距離。
接受植入粒子治療的前列腺患者和胃腸道患者應使用專用便器或專用浴室和廁所。肺部或氣管植入粒子患者,在住院期間應帶口罩,以避免粒子咳出丟失在周圍環境中,如發現粒子咳出,應報告主管醫生并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前列腺植入粒子的患者應戴避孕套,以保證放射性粒子植入體內后不丟失到周圍環境。為防止隨尿液排出,在植入后兩周內,應使用容器接尿液。如果發現植入的粒子流失到患者的膀胱或尿道,應用膀胱內鏡收回粒子并放入鉛罐中貯存。
植入粒子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在醫院其他科室檢查或治療時,為了保證公眾的輻射安全,負責治療科室應告知患者穿戴防護用品。
當患者或家庭成員發現患者體外的粒子時,不應用手拿,應當用勺子或鑷子夾取粒子,放在預先準備好的鉛容器內(主管醫師事先給予指導),并將該容器返還給主管醫師。
患者應注意定期隨訪。
2022-06-10 14:38:00 新聞動態